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
11月17日傳來消息,人稱“神童”的魏永康已於11月9日因病離世,享年38歲。其妻子在網上寫道,“我再也見不到你的笑容了……”(據11月17日極目新聞)
據報道,魏永康1983年出生於湖南省華容縣,4歲學完初中課程,8歲進入縣重點中學讀書,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係,17歲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錄取,碩博連讀。2003年,因欠缺生活自理能力,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。此後回歸普通人的生活,妻子曾說“他從神童變成懂得生活的丈夫”。
魏永康突發疾病去世,年僅38歲,加上曾經的“神童”經曆,成為網絡熱議話題。網友惋惜天才少年的英年早逝,也反思其成長之路。有網友甚至慨歎“過慧易夭”。
這都是對英才的痛惜之情。圍繞“天才少年”,從來就不缺話題。天才少年的人生路程,一直受到社會關注,就在於他們有觀照的價值,他們的不同尋常之處,能提供人才培養的借鑒。
魏永康一度“神童”光環加身,後來歸於平淡,這個例子成了“拔苗助長”卻適得其反的典型。魏永康剛出生兩三個月,母親就教識字,還常給兒子讀唐詩。據稱,魏永康2歲時就掌握1000多個漢字。
他母親認為孩子隻有專心讀書,將來才會有出息,所以包下家中所有家務,讓兒子安心讀書。直到兒子讀湘潭大學時,她也一直跟在身邊“陪讀”。到魏永康20歲從中科院輟學,母親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。魏永康慢慢成熟起來,學做家務,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。
魏永康的母親,是一名百貨公司工人,她對孩子的培養,不過是傾注了一位母親的熱望。“早教”模式與陪讀模式,一直就有市場,反映家長望子成龍的殷切之情。這..就是這樣,向著理想努力,接受事與願違。所以,無論.終效果如何,不便再說什麽。
據新華社2017年6月的一則報道, “過去38年來中科大少年班共畢業超過3400名本科生,約90%考取國內外研究生。畢業10年後的學生中,有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;另有55%投身於企業界、19%活躍於金融界,在..500強任職者達到35%。”
這些少年,大多數還是活出了大家所期望的模樣,並非“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”,也並非“過慧易夭”的宿命。當然,有的成長也非一帆風順,退學和“出家”的,都引發過社會關注。這種現象也正常,在普通孩子的成長上,也會出現分道揚鑣,不是都會沿著一條路走下去。
曾擔任中科大少年班班主任的賀淑曼說,“神童”並不神,隻是一些智力、記憶力等能力超常的特殊孩子,若沒有人關心他們,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。曾擔任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的陳暘說,與其說這些孩子有超出常人的智商,更不如說他們有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努力。
所以,他們原本也是普通人,隻是多了點天分與勤奮。以中科大少年班來說,有的也會掛科,入學後會經曆重新定位的過程,“讓他們找回平常心,從零開始。”“少年班的目的,不是選拔神童、培養神童,而是要給愛科學、有潛力的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。”這種認識是清醒的,對他們的培養,實際是一種因才施教,教育原本就是為了人盡其才。
對魏永康,也就不妨還他一個普通人的視角,從普通人的角度多一份理解。對早慧兒童,也當以平常心看待,遵循少年的成長發展規律去培養就行。願更多的天才少年能適得其所。
本文轉載內容均來自於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係茄子视频免费观看予以刪除!